時值學童健康檢查的季節,許多家長都會收到學校身體檢查的異常通知,許多小一或小四的學童求診,不需開口就可以猜到有一張寫著"包皮異常"的通知單。許多男孩平時都是由媽媽照顧日常生活,對於包皮應該有的樣貌多半不熟悉,從而引發"是不是我沒有做好"的焦慮。除去宗教習俗於出生不久後就行割禮的孩童之外,一般來說,嬰幼兒的包皮都是包莖狀態,包皮開口窄小,無法褪下。嬰幼兒時期的包皮與龜頭之間是有緊密沾黏的,以徒手方式推開是困難的。在六個月大後可以嘗試慢慢以下推的方式擴張窄口,但不需要操之過急。大多孩童都是在可以站立洗澡的一兩歲年紀,每天洗澡時嘗試慢慢褪下,就可以逐漸退至冠狀溝,在往後清潔上也比較容易。
門診比較常遇到的狀況是,六歲才發現包皮未開來求診。父母此時也不需要過度擔心,並不會因此影響到陰莖的發育,而是需要在意是否有因為包莖的問題造成清潔不易,甚至引發感染發炎。第一次的褪包皮通常是最困難的,常常會有微小的表皮裂傷,會在門診進行。後續須孩童與父母持續使用藥膏照顧,每日褪下清洗,還是能使包皮逐漸擴張鬆開。
那甚麼情形下才需要開刀割包皮呢?主要還是以臨床症狀為主,如果引發反覆包皮發炎、泌尿道感染、箝頓性包莖等問題,就需要進行手術。由於幼童難以配合局部麻醉,往往會需要至醫院進行全身麻醉執行。同理,若只是單純的包莖 ,適合手術的年紀就會延後至小六升國一以後,可以配合局部麻醉,生殖器大小也較好進行處理。